首页 >> 优选问答 >

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

2025-11-23 13:03:14 来源: 用户: 

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】《礼记·学记》是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,主要阐述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念、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。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,也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一、

《学记》以简明扼要的语言,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、教学的原则、师生关系、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等。文章强调“教”与“学”的互动关系,主张因材施教、循序渐进、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,并指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人格的培养。

全文共24章,每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,语言精炼,逻辑严密,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。
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?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百姓、形成良好的风俗,一定必须通过教育吧?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 玉石不经过雕琢,不能成为器物;人不学习,就不会明白道理。
是故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 因此古代的君主,建立国家、治理人民,首先重视教育。
兴,废,兴,废,非天命也,人之过也。 兴盛与衰败,不是天命决定的,而是人的过错造成的。
虽有嘉肴,弗食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不知其善也。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,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;即使有最好的道理,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授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。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 知道不足,才能自我反省;知道困惑,才能自我加强。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 所以说: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。
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相观而善之谓摩,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 大学的教育方法,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加以防范叫做预防;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育叫做适时;互相观察并取长补短叫做切磋,这四个方面是教育得以兴盛的原因。
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。 古代的教育者,家中有私塾,乡里有学校,地方有学馆,国家有大学。
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 在小学阶段学习,却忽略了大学的内容,我看不出他有多明智。
君子之教,喻也;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 君子的教育,是引导而不是强迫;鼓励而不压抑,启发而不直接给出答案。
道而弗牵则和,强而弗抑则易,开而弗达则思。 引导而不强迫就会和谐,鼓励而不压制就容易接受,启发而不直接说明就会思考。
是故君子之教,喻也。 所以君子的教育,是以启发为主。
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 学生在学习中有四种过失,教师一定要知道。
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 人们的学习,有的失之于贪多,有的失之于寡少,有的失之于轻率,有的失之于停滞。
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 这四种过失,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不同。
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 了解他们的心思,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。
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 教育的作用,就是发扬优点、纠正过失。
今之教者,呻其占毕,多其讯言,是谓“今之教者,呻其占毕,多其讯言,是谓“古之学者,所以学为己也;今之学者,所以学为人也。” 现在的教师,只是诵读课本,多讲些话语,这就叫做“古时候的学生,是为了自己学习;现在学生,是为了别人而学习。”

三、总结

《学记》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,不仅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理论,还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与人文性。它倡导“因材施教”、“教学相长”、“启发诱导”等教育理念,至今仍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通过本文的整理与对比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《学记》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价值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