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优选问答 >

有关董遇三余读书原文和译文介绍

2025-09-19 09:46:21 来源: 用户: 

有关董遇三余读书原文和译文介绍】在古代,许多学者都注重利用闲暇时间学习,以提升自身修养。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学者,他提出的“三余”读书方法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。本文将对董遇的“三余”读书法进行简要总结,并附上原文与译文对照表格,便于理解。

一、

董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,以治学严谨、勤奋好学著称。他在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提到“三余”读书法,主张利用三种空闲时间来学习:冬日农闲、夏日农忙后的休息时间以及夜晚无事之时。他认为,只要善于利用这些时间,就能不断积累知识,达到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的效果。

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人珍惜时间、勤于学习的精神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。
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
原文 译文
遇曰: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 董遇说:“读书读一百遍,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。”
夫学者,所以求益耳。 学习的人,是为了求得好处。
今有田畴,不暇学,故须三余。 现在有田地要种,没有时间学习,所以必须利用三种空闲时间。
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时之余也。 冬天是全年剩下的时间,夜晚是白天剩下的时间,下雨的时候是季节剩下的时间。
故学者当知三余之利,而勿失其时。 所以学习的人应当知道这三种空闲时间的好处,不要错过时机。

三、总结

董遇的“三余”读书法强调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,鼓励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。他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,对现代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。通过合理安排时间,充分利用“三余”,我们也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学习的空间,不断提升自我。

总之,董遇的“三余”不仅是学习的方法,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